第2卷横在通江的日子第24章跳楼的男人(1/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在据林业大酒店约两公里的地方,有一条解放南路。解放南路这一片属于通江县人口中的南城,也就是所谓的老城。据说解放前通江县城也就是如今的南城这一块。因此,如今在南城还有所谓东门、南门、北门,西门的叫法。

解放南路是比较官方的说法,县城的大多数老百姓都喜欢依旧称为南门路。

南门路上和整个南城一样看起来有些破旧不堪。只是南门路却是如今通江南城比较繁华的路段。或者说繁华并不合适,准确的应该说人流量比较大。

大约十来年前,在国内不少大都市里开始流行怀旧情结,因此有些饭店不叫饭店,硬要改成饭馆,而且还有一家饭店店名就叫**食堂,据说大火特火了一把。

通江人民也不甘落后,于是,不久在南门路上就开了一家饭馆----南门大食堂。通江老百姓和中国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没啥区别,也喜欢跟风、喜欢扎推,因此很快南门路上就开起了一堆的饭店。而且都是诸如老知青饭馆、知青餐厅、知青大食堂、知青村、新农庄、第五生产队等一系列带着明显时代气息怀旧气氛浓厚的店名。可也许是通江老百姓钱袋子不丰厚决定了没有太充足的资本去怀旧的原因,总之几年下来,并没有出现大火热火的现象。

反而是因为饭店扎堆,竞争得厉害,这里的菜价水平逐渐被拉到了大排档一个档次。只是这档次一下来,生意倒是立刻好了起来。周六周日不说,就是平日里,每到吃饭正点时间,这里几乎都是家家饭店满座。

利润虽不高,但起码看起来红红火火,薄利多销,几年下来。倒也没有看见哪家做不下去。因此时间长了,南门路上倒是越发热闹起来。

此刻正值饭点时间。

元旦乃是国家法定假日,再加上这个冬天的天晨,天气也还温暖,所以逛街的人群自然是比往日里成几何倍数增加。

通江县城不大,南门路的饮食经济实惠。而且至少都是七八年的老店了,味道不说都绝了,最起码很过的去。

因此,今天南门路上的人那真是海了去!

“就这家吧!”一路走来。唐德顺指着“知青大食堂”说道。

“好。”白小天答应一声。打头走了过去。

大排挡地价位自然也是大排挡地待遇。知青大食堂和南门路上地其他饭店一样。饭桌安排地相当紧凑。大概因为今天天气良好。所以店门外地人行道上也摆了好几桌。

想要振兴通江。凭借白小天地财力倒是够了。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而且他自家知道自家事。做生意他不行。所以三天前他打电话给了半个月前已经回深州地唐贝。好说歹说地让她说动了唐德顺来通江考察。

通江这地方虽然唐德顺没有来过。但是如今网络发达。大多数地信息都不用费多大地功夫就能了解个七七八八。通江要资源没矿产。要人才没一所大学。要交通不是枢纽。一个内陆地小县城。如果是别人地邀请。除非他脑子坏了。唐德顺自然会毫不犹豫地拒绝。

不过。白小天这个凌家私生子提出地要求。唐德顺自然还是要仔细地考虑一下地。

而唐德顺很有些搞不明白的是凌家虽然家大业大,尤其是在海外更是根深叶茂,可似乎没听说过凌家有人在仕途上发展地呀!当然如果说到了凌家这样的地步,和国内政治没有一点关系,他是不相信的。可是有关系,甚至有利益代言人与凌家人直接参加政治角逐那是完全地两回事。

这二十多年来、私营业主、一批批先富起来的幸运儿虽然政治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顶多也就是一个议政的权利。直接参政显然是一个大家都顾忌的命题。

像凌家这样有强大经济背景的子弟一旦踏入仕途,只要不是有人故意打压。即便是从基层干起,在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只要家族一般性的支持,想要出政绩实在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了。随着他的官位晋升,必将得到更多地来自家族的支持。只要不犯原则性的致命错误,不说扶摇直上几万里吧,二、三十年间升到省部级想来并不会是个神话。因为他不是一个人,他的背后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家族。这是那些官员,哪怕有些枝枝蔓蔓的关系得官员没有办法竞争的过的。

这种事情。中央的头头脑脑们自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发生。否则。有一就有二,那要不了几十年。那政府的话语权只怕就得的被这些经济大鳄们完全把持了。

因此唐德顺估计政府高层和象凌家这样的豪门大鳄在这方面定然是有默契的。而白小天虽然仅仅是凌家的私生子,但既然连唐贝都能知道他的身份,那政府有关部门定然也是知道的。那么白小天在通江出任政法委书记,到底只是玩票性质还是已经得到政府发面的默许?

如果仅仅是玩票性质,那么唐德顺即便支持,也只是象征性地有限支持。可如果是得到了政府方面地默许,白小天以后准备就在政界发展了,那情况就不同了。因为这白小天显然就是一颗即将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啊。

唐德顺以前做生意都不怎么喜欢和政府直接打交道,那是因为他深知象他这样没有什么背景地民营企业家实在是没有能力抵抗政治的漩涡。钱虽然好赚,但一旦压错了宝,那说不定把自己都要赔进去。所以他宁愿钱赚少点,但稳当,踏实。可要真能靠上一个超级深水大码头,谁又会拒绝呢?

白小天自然不知道一个邀请唐德顺转了这么多念头。隔了一天,见唐德顺没反应。又打电话找上门去,说道:唐叔,就算不投资,来聚聚也是好的嘛。通江虽然没什么矿产资源。但山清水秀,就当元旦旅游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唐德顺自然没法再拒绝了。于是他来了,而唐贝也跟着来了。

其实唐贝的心很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她没想到她当初临时编的一个谎言,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困惑。现在为了维护那个谎言,她不得不不停的编制谎言。

虽然唐德顺没有对于白小天的身世有太多的疑惑。和进一步的追问,可唐贝还是不安的很。她不知道如果唐德顺见到了白父、白母谎言会不会被戳穿?尽管唐德顺应该不至于去问白父、白母,他们是不是白小天地养父母这样唐突的问题。但唐贝还是带着一颗忐忑心再次踏上了通江的土地。

从深州到通江走高速的也不过九个小时,不过唐德顺还是选择了火车。而且随身只带了唐贝,摆出一副真的像来旅游的样子。当然白小天对此是不会在意地。他不相信自己提出的优惠条件不足以打动唐德顺,所以早晨接到他们之后,到现在为止闭口一句不谈投资的事情。

这倒是让唐德顺心里有点佩服:两个多月前他们还见过,那个时候小伙子还是很毛躁的嘛。难道说官场真的这么能锻炼人?

在宾馆安顿后,唐德顺就提议四处走走。他们父女虽然坐了十个小时的火车。可是买的是软卧。实际上也就是在火车上睡了一觉,对于经常旅途奔走的唐德顺来说并没有感觉到什么不适。

一个月来有好几次通江电视台提出要采访都被白小天坚决拒绝了。就是那些不得不拍摄的公开场合,他也要求镜头不要对准他。这就使得白小天上任一个月了。却从没在通江新闻中露过脸。尽管对于一个政法委副书记来说,这也不算什么太过稀奇,但对于他这样一位频频高调出击实际主持政法委工作地政法委副书记来说,这样的举动还是很有些让人纳闷不解的。

因为尽管如今地县领导除了一、二把手大多数倒也没有前几年那样太过纠结在县电视台的出镜率,但在媒体面前如此低调,在工作中却又如此高调,还是让许多人对于白小天古怪的脾气难以理解。只是对此,通江县也流传开了二楞子书记有镜头恐惧症的传言。

可即便如此,如今在通江不认的他这张脸的还真不多了。为此。白小天特地戴了副宽边黑框平光眼镜,然后头上又戴了顶像马桶盖似的假发。看起来整个人按白无极的话说就是乡土气息非常浓厚。而且他又把身高缩了那么两公分,这样一来,整个身体也略微胖了一些。不是十分熟悉的人盯着他地脸看,想要认出来还真有点难度。

按白无极的话说,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之后,原本他的那副样子虽然还是有些大众化,但是多多少少带了点杀气。不过他自己这么一弄,比之白无极最初见到他第一面的形象还要挫的多。

挫就挫吧!只要不被人家认出来就行。

事实上效果确实很好。从火车上出来后打的。尽管白小天说的是通江本地话,但那位的士大佬硬是从通江经南城绕了一个大弯,才来到了通江宾馆。为此地士费多要了十块钱。看来的确很挫。

不过,白小天今天心情好。没和他计较。那位司机喜滋滋的把车开走后,自然也没想到,五天后通江的哥们迎来了针对的士行业不正之风的专项整顿。

通江县城实在不大,因此白小天带着唐家父女、沿着通水河一路溜溜达达正好在饭点时间来到了南门路上。

要说知青大食堂和一般饭店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店里放的歌曲清一色的都是文革中地时代歌曲。白小天地父母虽然中学毕业时正是文革的最后两年,没有成为知青。可是对于那段岁月一样有着深深地记忆。他们的哥哥、姐姐可都曾是下放的知青。所以白父、白母也曾经来过几次南门街。所以尽管白小天没有在这里吃过饭,却还是知道播放知青歌曲、革命样板戏几乎是这里各家饭店的公共娱乐项目。

这可不。还没进店门就听到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辛苦的地方去!

祖国祖国养育了我们的祖国!

要用我们的双手把你建设地更富强!

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

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

白小天和唐贝虽然感觉有些新奇。但倒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倒是唐德顺很有些兴致勃勃。

店里的顾客不少,不过还好,恰好还有一空桌。

三人才坐下,白小天就笑着问道:“唐叔,你也是知青。”

“如果当年没有逃港地话,会是吧!”唐德顺笑了笑。很是感慨:“虽然没有做过知青,但这歌一样听着耳熟,仿佛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时候刚逃到香港,我在工地上作地盘工。每天工作十五个小时以上,一天只有四件事,吃饭、干活、睡觉、上厕所……”

“爸!”唐贝一声长长的拉腔直接把唐德顺的话打断了:“你不要说什么话都能把话题引到你的奋斗史上去好不好。编成了书,还不够,现在还要逢人就讲几遍。”

顺风公司虽然在唐德顺如今的企业中算不得最起眼的。但却是他正儿八经的办的第一个企业,再之前,他只有一家雇了两个人的木器作坊。

十年前。大陆开始兴起出书热,尤其是名人爱出回忆录。唐德顺也赶了回时髦。出了本《顺风成长史》。说是顺风成长史,其实就是他唐德顺地奋斗和发家史。当然了,里面有多少真实性,大概也只有他本人最清楚。

一口气印了三万本。当然这书肯定是卖不出的。唐德顺自然也没自大到认为自己这书还能赚钱。所以基本上都是送。所有的商业伙伴、朋友、亲戚、统统友情大派送。而且规定凡是他旗下地员工,入职第一天,这本书肯定是要发的。

因此白小天当年也是得过一本的。而且他入职半年后,还听说当时人事部经理的姚光良还曾经提议要把《顺风成长史》上的内容当成企业文化来考,成绩和奖金挂钩。为此。那段时间许多员工强打起精神认真阅读《顺风成长史》,那时的白小天自然也是其中一员。还好这个拍马屁折腾员工的行为没有被唐德顺批准。所以说白小天对于唐德顺的奋斗史还是很清楚的。当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顺风成长史》没有掩耳盗铃、自吹自擂地成分。

“有什么办法,人老了嘛。”唐德顺轻轻的敲着桌面:“闺女都这么大了,我能不老嘛。我现在也没啥想头,就盼着什么时候能带着外孙逛公园,享享弄孙之乐哦。”

说话的时候,他还不时的用眼睛瞟瞟白小天。

“爸。”

“有什么好害羞的?弄孙之乐,天伦之乐嘛。”说着唐德顺从白小天手中拿过菜谱:“看看有啥好吃的?”

知青大食堂的菜的确不贵。这里的菜分为荤素两种。素菜有三种价格五块、六块、七块,而荤菜最低地八块。最贵的则是二十块。而且学着广东那边的习惯,免费送例汤。

唐德顺对于吃倒也没有太大的讲究,早年间他是不能吃辣的,不过大概因为第二个太太是湖南人的缘故,如今倒是无辣不欢了。

清炒藕片、空心菜、雪里蕻炒肉、酸菜肚丝、香干牛肉、家乡豆腐、蚂蚁上树。点了两素、五荤除了头前的两个素菜外,其他五个菜按照通江大排档的习惯那都是大把的干辣椒。

本章节未完,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