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第313章(2/2)

我们马上记住本站网址,www.4ibo.cc,若被浏/览/器/转/码,可退出转/码继续阅读,感谢支持.

因为石咏出于好心给了对方一点儿提点,九阿哥那边多少有些表示。早先同仁堂那边需要小型玻璃药瓶的,九阿哥的玻璃厂一直不屑生产,这次就因为这个,到底还是铸了模生产出了不少,平价供应给同仁堂。除此之外,还供应了京畿河北各处的中药房、成药铺子,据说居然还小赚了一笔。

石咏拍头:这位……真是个生意精那。

年还未过完,石咏又听到了一个消息:他的好兄弟贾琏要回京了,只不过是因为公务,随山西巡抚伊都立一道临时回京,可能还需要面圣。

贾琏的这桩公务与山西大同附近发生的一桩盗案有关。

去年年尾时,大同附近有贩卖私盐的团伙劫掠村落,横行乡里,甚至阻塞南北交通,禁人通行。贾琏任同知,原本只是负责钱粮一块,偏巧大同府只有他还素识些弓马,伊都立便安排他带了人下去查看。贾琏带了官兵,化装成运送货物的行商经过,这团伙自然便来抢劫,正中贾琏之计,官兵一下子抓获了一百五十多人。

岂知将这伙匪徒锁至大同府,审讯的时候却出了问题。这伙匪徒中有那不长眼的匪首王化天自称“王上”,而且号称党羽有三千余人,还大言不惭地正告大同府的官员,说他们在辖下某县的县衙里“有人”。这立即将案子的性质由“盗匪案”,转成了“谋逆造反”。

若真是谋逆大案,势必牵连更广,若是朝廷命附近驻军前往“剿逆”,届时难免玉石俱焚,造成当地无辜百姓的死伤。于是贾琏继续临危受命,细细审讯这伙盗匪,试图辨清真相。

贾琏先是将这一伙盗匪尽数隔开,一个个问清他们在团伙里的职责。这些匪首有的自称“仁义王”,有的自称“悍勇王”,可是贾琏细问他们实际每日的日常,一旦抓住马脚就顺着猛打,最后审出来,发现这一伙其实都是“大话王”。

这些匪首在县衙中的同党也很快被找了出来,乃是阳高县的捕役徐大高一直与匪首“王上”王化天私通书信,书信则为书办于同海所书写。

最终这一案以“盗匪案”结案,所捕之人就只有这一百五十余人,并未株连更多。

但是这一案的消息早已被伊都立的政敌捅到了朝中,尽管六部还未开印,朝堂上已经有人为此打起了口水仗。有人说应严苛,立即遣人入阳高县剿逆,也有人觉得不应小题大作,大同府的处理,未必便不妥当。

因这朝堂上起了争论,康熙索性命山西巡抚伊都立带同大同府知府回京,协同刑部详察案卷,辨明实际案由。因为前次剿匪与审讯,都由贾琏主导。伊都立便在大同知府之外,又捎带上了贾琏,一道回京。

贾琏回京之后,一直没功夫见石咏。他在刑部待了很多天。此前他如何讯问盗匪,刑部的官员便如何讯问他。也亏了这件案子贾琏是亲自从头到尾跟下来的,一应细节与关窍他全都清楚,又问心无愧,任凭刑部官员怎么盘根究底,他都一一回应了。

此案由时任刑部左侍郎的张廷玉亲自过问,在将一切细节还原之后,张廷玉与贾琏密议良久,终于定案。

张廷玉问明内情之后认为,这的确是一个大型的盗案,但是与谋逆无关。最终此案判了匪首王化天等七人斩立决,徐大高、于同海等三十五人判了流配,余人于山西当地服役后释放。

此案审定之后,张廷玉、伊都立带同大同知府与贾琏等人一道面圣,在面圣的同时,张廷玉亲口给了贾琏极高的评价,夸他此案处理得缜密谨慎,滴水不漏。康熙帝年纪大了,似乎也见不得什么杀戮,见此案牵连不广,处理得又有理有据,因此也赞了贾琏几句。

伊都立自然是最高兴的人,他是山西巡抚。若是山西辖内出了谋逆的要案,他这个巡抚也是要担干系的。而此事解决得漂亮,多亏了贾琏。回头伊都立也少不了谢过连襟十三阿哥,毕竟当初是十三阿哥给他荐的贾琏。

直到这时,贾琏才总算是将公务都交待了,有机会与家人亲朋好生相聚一回。他特地邀了妹夫丹济与好友石咏,哥儿几个一起喝酒。

“如今妹夫家事平顺,这在官场上也是步步高升,我这做大舅哥的,总算是一颗心放肚里去了!”贾琏听说丹济又升了内班侍卫首领,如今家中不再有闹心之事,一时高兴,赶紧给这个妹夫面前的酒盅满上,又逼他喝了一杯。好在如今京中时兴的好酒都不是烈酒,据说对身子骨也多有裨益,多喝些也无妨。

丹济想起贾琏上回回京,还冲着他大喊“文刀切肉武刀剔骨你要哪样”,忍不住也笑,说:“小弟是早已见识过了琏二哥的本事,这文武双全的,既能带兵剿匪,又能掌得了刑名,依小弟看,琏二哥哥才是前途无量的那一位!”

他这么一说,贾琏也一下子记起了旧事,哈哈一笑,转脸看向石咏:“如今茂行也是儿女双全了,丹济,你还要加油啊!”

贾琏与石咏一直有书信来往,自然知道石咏收养了外甥沛哥儿,也晓得石咏定会一视同仁。这次上京,他的妻子王氏也一样备了一份礼给沛哥儿,就当是沛哥儿是石咏亲生的。

大家说笑过一回,丹济隔日还要入宫值守,不敢多饮,先告辞了,只剩下贾琏与石咏两人。石咏却见贾琏饮的似乎有些醉了,连忙扶着贾琏出去,要找兴儿。贾琏却道:“不忙,茂行,咱们去外头露台上吹吹风去。”

两人一时来到露台上,贾琏依旧做出一副醉了七八分的模样,脚步虚浮,凑在石咏耳边,道:“前日从宫中出来,我就收了川陕总督年羹尧的帖子,去了他府上……”

石咏几乎是本能的反应,一听年羹尧,立即警惕。

“……结果等了很久,都没有见到过正主儿。”贾琏悻悻地说。

石咏凭空想象了一下,以年羹尧的秉性,贾琏就算是国公府出身的子弟,年羹尧也的确不会放在眼里。

“但是他手下出来问了我一句话,我眼下没有半点头绪,又不好问家里,只能向兄弟请教一回!”贾琏低声道,“年公问我,我荣府世代富贵,家中珍藏不少,可曾有见过,‘一捧雪’。”

“一捧雪?”

石咏当即一凛。

>